|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执行信息公开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预决算公开

 

天使在人间

发布时间:2018-09-25 14:26:08


“我的人生比童话故事还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头,总有一盏灯。”

——《奥黛丽·赫本》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与赫本相比,梦露才是更为真实的存在,毕竟一个贵族想要活的优雅,并不是什么难事,梦露的悲剧不过是在经历背叛和苦难后无可奈何的选择。有一本由赫本后代亲述完成的书籍,名为《天使在人间》,正如书名一般,在很多人眼中,赫本便是来自天堂的使者,为那个战争的年代带来和平与欢乐。为何奥黛丽能够赢得世界的喜爱?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对安妮公主这个电影角色的完美诠释?与梦露相比,她的一生到底有多幸运才能让她一直保持着天使的面容?若是你曾走进奥黛丽的世界,读过她的故事,你便会发现,“不幸”才是奥黛丽人生的常态。

“我的梦想之一,就是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归于同一个原因——我不只希望得到爱,也极为渴望爱别人。”

这本是一个少女对人生最美好的向往,爱抑或被爱均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奥黛丽眼中却是一个梦想,也可说成是一种奢望。年幼时父亲将家中财产挥霍殆尽后选择了一走了之,这影响了奥黛丽的一生。1989年,奥黛丽公开提到父亲的不告而别,“这是我一生中最伤痛的一件事,我记得母亲的反应……她的脸上满是泪水……我害怕极了。我该怎么办?我觉得天崩地裂……这影响了我和其他人的关系,我恋爱、结婚时,总担心对方会离我而去。”而奥黛丽的长子在回忆母亲时,也曾说道,“我认为母亲终生都不曾信任爱会永恒常在。”

“我才十多岁,就已经明白人性的冷酷:我亲眼看见它、感觉它、听到它——它永远不会消散。那不只是噩梦:我就在现场,它就发生在我眼前。”

饥饿与恐慌应该是奥黛丽少女时期的代名词,她亲身经历了荷兰的沦陷,艰难的度过了“每天只吃一片用草制成的面包”的日子,亲眼见证了纳粹军的掠夺与奴役。虽然她从小便受到法西斯理论的熏陶,却从未支持过战争或屠杀,相反,她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用舞蹈为荷兰游击队募捐。募捐者表面看来都是些不知名的孩童,但却在那个时代对反抗军信息的传递以及经费的支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战争结束的15年后,奥黛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从未觉得自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因为对荷兰的孩童来说,冒死拯救反抗分子的性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她对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总是一清二楚……她从不像被宠坏的明星一样摆架子,她知道如何塑造自己坚强、独立的形象。”

让奥黛丽被世界知晓的影片便是《罗马假日》,她也正是通过这部影片成功登上了好莱坞的舞台。在很多人眼中,安妮公主似乎本就应该是奥黛丽那个样子,淘气可爱又不失优雅,但能让奥黛丽一举成名的,除了多年来积累下的舞台经验以及天使般的脸庞,更多的则是她“努力不懈、一心向学”的内在品质。与奥黛丽在《罗马假日》中搭档的男主派克曾说:“她从不会道人长短,她的个性很好,没有这一行常见的笑里藏刀、蜚短流长那种个性,我很喜欢他,其实我爱他,要爱上她实在太容易了。”

“奥黛丽永远把事业摆在第二位,她从来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想永远当红,而以追求个人幸福、平静、爱、子女、她爱且爱她的伴侣为重”。

与事业相比,奥黛丽似乎更加注重爱与被爱,平静的过着她儿时梦想般的生活。但上天却总是喜欢玩笑似的把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夺去,而留下你最不需要的。有着天使一般容颜的奥黛丽,在年少时并未拥有如安妮公主般美好纯真的爱情,又或许曾经美好但以失败告终。自幼便患有的抑郁症伴随了赫本一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赫本整日整夜的昏睡着,但醒来却不觉神情气爽而是几天几夜的无眠。她可能大吃一顿,但接下来一连几天都没有食欲。她偶尔会像一个焦虑的儿童一样,把指甲咬得只剩一点点。她不断的抽烟,哭的难以自抑,没有任何缘由。虽然她拥有两个孩子,但五度流产同样给她造成难以复原的伤痕。在抑郁症侵袭赫本时,她的母亲和第一任丈夫都认为,工作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所以越来越多的表演和剧本等待赫本去完成,而第二任丈夫更是将赫本作为一份自己捕获的“战利品”,不断的把渴望平静而息影的奥黛丽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许,奥黛丽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真正了解她的人,但那份简单的爱与被爱却是如此的难以企及。

“当你看到世上的一切,就会觉得外表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其实我很感激上帝赐给我的一切,而还有许多事是我该做的!”

赫本的美貌终唤不回第二任丈夫的真心,1978年,二人的婚姻因丈夫常年流连风月而名存实亡。1979年,50岁的赫本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容貌,皱纹出现在她的脸颊,年轻时的可爱与淘气早已消失,但就在这一年,赫本却和她的灵魂伴侣沃德斯相遇,并与其相伴走过余生。两次失败的婚姻和沃德斯的出现似乎也证明了,一个女人若想获得爱情与幸福,同外表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也许赫本的一生并不完美,且终生被抑郁的顽疾困扰,但每当站在命运的十字街口,她永远选择用笑容来面对生活,用爱心去关怀每一个人,她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并在晚年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与沃德斯一同前往贫苦、疫病泛滥的国家从事慈善帮扶工作,即便在她生命终结的前几年,赫本仍在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活动走遍世界,用她在演艺界的名气让更多的人关注处在困苦之中的人们。也正是赫本这份对慈善事业的坚持才让她在三十年后的今日,仍被人们称为人间的天使,仍感染着人们去传颂她的故事,探寻她的足迹,了解她的一生。

1993年1月20日,癌症晚期的赫本在病床上呢喃,“她们在等我…那些阿米什人…天使…她们在等我…在田里工作…很遗憾,但我要走了”。

 
 

 

关闭窗口